教学科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0-02-20 浏览:16171
分享:

  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下)

 

在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加了一项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目标,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变化,它其实是对我们教育的重大挑战。    

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作客。刚好他那上初中的女儿Anna在家。    

很自然地,我与Anna聊起了她未来的选择,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将来她希望学医,而且希望学儿科。  

初中生就把自己的未来想得这么清楚!我有点惊异,其实,打开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搞的调查问卷,同样令人吃惊: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未来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我记得一位小学生在回答职业选择的时候说,大学毕业后,他首先要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研制,因为,他不仅喜欢这项工作.而且认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而另一位小学生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他们自信而执著的眼神,向你传递着令人羡慕的理想。    在国内,因为工作关系,我也经常地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未来选择.可是,每次面对的总是令人失望的眼神。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就是对眼前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无知。每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报,每一位高三学生的一句“随便”。更是难为了家长和老师,因为,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孩子不知道!

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项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目标,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变化.它其实是对我们教育的重大挑战。
    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作客,刚好他那上初中的女儿Anna在家。
    很自然地,我与Anna聊起了她未来的选择,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将来她希望学医,而且希望学儿科。
    初中生就把自己的未来想得这么清楚!我有点惊异,其实,打开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搞的调查问卷,同样令人吃惊: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未来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我记得一位小学生在回答职业选择的时候说,大学毕业后,他首先要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研制,因为,他不仅喜欢这项工作。而且认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而另一位小学生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他们自信而执著的眼神,向你传递着令人羡慕的理想。
    在国内,因为工作关系.我也经常地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未来选择,可是,每次面对的总是令人失望的眼神。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就是对眼前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无知。每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报,每一位高三学生的一句“随便”,更是难为了家长和老师,因为,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孩子不知道!
    其实,这怨不得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可以了解社会、可以选择理想的机会。尽管我们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批了个体无完肤,可奇怪的是,嘴上的批判换来的却是“心向往之",我们并没有真正领悟个中的危害,并没有从心底拒绝、排斥。想一想,一个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职业的人怎么可能选择、判断职业?
    在美国,人们普遍重视孩子们对社会的了解;每个学生做义工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曾经认识一位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陈博瑞(Brecken Chinn)小姐,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在哈佛读完硕士.又到北京外交学院教过一年国际关系。陈小姐告诉我,她从12岁就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到今年32岁了.长长短短已经换了近50份工作。第一次是到她邻居家,一个韩国餐馆的老板家去做家教,当时她12岁.去教老板家的一个10岁、一个8岁的孩子学英语,每小时可以获得两美元。到18岁,她竞跑到众议院去谋得一份议员秘书的工作,这对她非常重要,因为她从中学到了好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她告诉我们.在美国,必须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不自觉地审视自我,为自己不断定位的过程。
    在牛顿北高中,有一间特别的职业生涯中心,外厅里是几排书架,很大一部分图书是各个大学基本情况的介绍,也有一部分是关于职业介绍的。与外厅相连的则是几个小房间,这是咨询师们专门用来与学生谈话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刚好一位学生正在与老师探讨如何在暑期找一份临时工作,而旁边的另一间咨询室里,一一位女孩子正在为高三选什么样的AP课程(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AP课程即是提供优秀高中生选修大学学分课程。编者注)与老师交流,而AP课程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她大学选报专业的基础,也是未来职业的选择。
    在沃特福德高中,学校的责任声明指出:“沃特福德中学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的伙伴.其责任就是保证所有学生获得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显然是沃特福德高中的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时又进一步得到具体的阐述:学校一赢致力于全国性的高中标准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恰当处理。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往大看、往上看、往前看,学校应该每一个孩子做好整体安排,让学生走上社会时感到:我已经准备好了。在整个高中阶段,学校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自主做出职业和人生选择。
    沃特福德高中的中央办公室(指导办公室)是负责职业规划和就学指导的常设机构。这一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由学校主管、主管助理、人事和特服主任等3人负责;还有指导主任和教师5人,秘书1人。指导人员有非常明确的指导责任:实施本校的发展指导计划,“通过专业开发和与同样致力于这个计划的同事合作,指导办公室在沃特福德高中实施这个计划的同时.也在丰富和发展这个计划。”指导目标具体表述如下:
    目标一:学生将达到与年龄和能力相适应的智力发展,包括审美情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求知欲。
    目标二:学生将发展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尊敬。
    目标三:学生将进入发展非教条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的过程。
    目标四:学生将学会有效地与别人交往。
    目标五:学生将通过激励和对成就的自豪形成积极的自我印象和对人格魅力的感觉。
    从很小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让孩子在体验中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未来,而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也正是为自己的职业做准备,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想想我们的教育,每一个学段的学习只是进入下一个学段更好学校的“敲门砖”。如果仅此而已,我们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些。
                                  大制度与小规矩
    在终身教授评审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又一批教授面临着新的选择,要么被认定为终身教职,要么不被认可.在学年结束的时候“走人"。
    终身教授评选、审定时,评审委员要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记名投票。大家怎么敢于这样?因为学院有规矩,如果有谁把评审过程的事情透露出一个字,那么你立即“走人",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样才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才没有人担心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披露。
    大规矩管着小规矩,有了大规矩.小规矩就没有什么办不好的。有了聘任制,其他制度的执行就变得十分自然了。
    在国内.为什么许多事情听上去很好,就是没法操作,实行不下去呢?这其实是应了人们那句老话.“经"是好“经”,容易被小和尚念歪了。
    再如教师的推荐信,这也是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特别重视的,但在国内也同样面临着诚信的考验。一些教师什么溢美之词都敢写,可到头来,谁也对他无可奈何。人事制度是铁板一块,冰河里怎么可能长出荷花、牡丹?
    在我们的中小学,大家常常为“大锅饭"所苦恼,“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的机制,难以保障学校的活力。其实,在西方国家的学校.这种“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也同样存在,可是,学校的活力却经久不衰.因为每一个应聘者都是自愿找上门领薪水的,从没有谁一定要把他“绑”在这里,双向约定的责任和义务非常清楚,如果有谁无视这些而试图当一当南郭先生,恐怕于人于己都耽误不起。大制度下,谁都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你自己选择了,你就没有多少理由不去尽心干好,或者说,你不喜欢这份工作.也没有谁挡着你去做出新的选择,这样一来,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在现有的岗位尽心尽力?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大制度,美国的管理者们完全可以变得宽容一些。
    而一到我们的学校,事情就变了。因为用人体制僵化陈腐,死水一潭.害得我们不得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挖空心思地搞一些“伤筋动骨”的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要“量化打分”,几乎什么都折算成了分数,工资薪酬要算完了课时算成绩,把本来没法衡量的东西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一路下来,免不了“按倒葫芦起了瓢”,根上早就出了问题,只开花不结果的毛病也就在所难免了。
    记得在教育部参加高考方案论证时曾经遇到的尴尬,当我们提出把大学招生录取的权力交还给大学的时候,偏偏就有在座的几位大学校长首先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要不起"这个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很明显,一位由大学以外的权力机构任命的校长,是难以办出一所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学的,而一所没有独立精神的大学,更是难以抵挡来自社会购买权力的大潮的,校的权力并非来自学校,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他义无反顾地对学校负责?于是,本该由大学各自独有的录取权全部收起来,本该对不同的专业制定的各不相同的录取标准也只好暂且不谈,全国水平高低不等的大学、千差万别的专业,却只能由同一个考试机构用同一个标准为大学录取学生。他们依据的标准,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什么综合素质,什么多元智能,通通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价值判断传递到社会,再由社会、家长转换成巨大的压力传递到中小学校,于是乎,校园里的“分数命根”理论大行其道。于是乎,教育官员们无奈:“三十多个减负的文件.管不了一个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于是乎,教育这项事关民族明天的千秋伟业成了家长们实现家庭目标的跳板。
    环环相扣的“死结"竟来自我们自己留下来的人事制度的锁链,大制度之下.小规矩难免无可奈何。沉痛之下,人们在思考:根深蒂固的人事制度堡垒何时才能被攻破?
                           作业与“目中有人’’的教育
    波士顿学区是在学前的一套作业中让孩子认识时间的。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把认识时间放在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进行,而且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认识时间的作业总共在作业簿中出现了十次,第一次的三个钟表标注的时间分别为上午7时、下午4时和晚上10时,与之相对应的是起床、踢球和就寝三个生活情节,作业要求孩子把相应的生活与时间连线:第二次标注的时间则是上午8时、中午12时和下午3时.相应的生活情节则是坐校车、用餐和请爸爸讲故事:第三次出现的钟表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半小时的标注单位,生活情节也变得抽象了一些,如“在学校"和“写家庭作业”等情节。看来,认识时间的难度是在逐步加深的。
    家长告诉我说.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一个暑期不仅很轻松地认识了时间,而且有了很好的时间观念。因为,在学习时间的过程中,向他们强化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什么时间就要干什么事情,不能乱来。
    我想起了国内的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时间被编在了教材中的一章之中.要求孩子们在两节课里全部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孩子们学起来很辛苦,而且容易“回生",特别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教材仅仅是就认识时间学习认识时间.而很少考虑与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和情感培养相联系。
    不过.国内也有一些教师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曾经到广州考察教育。主人带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一节美术课。课堂上,教师要孩子们画一个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图画。我发现,身旁的一位小女孩,一边画画,一边在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我很好奇,就向那位6岁的孩子请教图画的内容。谁知,她告诉了我一个很有些复杂的故事。她说:“有一天,大象鱼在路上碰到了狮子鱼.狮子鱼对它说,我要生孩子了。大象鱼说,嗨!我已经生啦。狮子鱼不相信,因为它看大象鱼还挺胖,大象鱼就指着后面说,你看孩子在后面呢。这时,海底的小丑鱼眼睛在往上翻,它想去刺大象鱼和狮子鱼。美人鱼说,小丑鱼不要翻眼睛,我在看着你呢。吓得小丑鱼再也不敢碰它们了。你看,美人鱼真了不起,它怀里还抱着刚生下的孩子呢。”
    听完这个故事.我开始佩服起那位美术教师来,她能让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仅让创造的灵感跃动,而且,还“煽动”起他们爱憎的火苗,这样的教学才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看美国的教师怎么布置作业
    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比尔开学以来的全部作业,整整半天的时间,我都在研究这位四年级学生的作业。
    很有意思,与我在英国看到的一样,美国小学四年级也是在学习20以内的乘法。与我们国内安排在二年级学习相比,他们在学习的难度上与我们差距较大。但是,从孩子们做的作业上分析,他们所看重的价值却与我们有所不同。
    同样是“20以内的乘法”作业,我们常常是给学生列出许多个乘式,让学生算出乘积,似乎列出的越多,学生算出的越多,达成的目标就越高。而美国的老师却不这么干,他们只是把20作为一个乘积结果提供给孩子们。让他们想出越多越好的算式来。
    在比尔的作业本上.他列出了这样一些算式:10×2=20,2×10=20,4×5=20,5×4=20,1×20=20,20×1=20,2×5×2=20,5×2×2=20,5×2×2×1×1=20,5×2×2×1=20,10×1×2×1=20,4×1×5=20,5×4×1×1=20,1×1×1×1×20=20,5×2×2×1×1×1=20。在我们看来,一些算式似乎有点“胡来”,可是,美国的老师却赞赏有加,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孩子创造性最好的表现。譬如,在比尔列出的算式中,那些重复相乘的数字里,就可能藏着孩子一个个神秘的世界。
    其实.我们的作业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过,只是一味地让孩子们囿于相对封闭的作业里.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
    还有一个特别的作业是让孩子们填一些结构图形,作业纸上画好了一些方框,方框与方框之间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要求学生自己决定在第一个上位方框中填写何种物品,然后由此决定下列相关的方框中所应填写的内容,包括它的形态、颜色、味道、运动方式,等等。学生不仅需要正确地填写英语单词,还要自己不停地选择、判断。此时,更多的是动脑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识记单词。
    每月一次填写自己的月历.则是一项固定的作业。教师给每位学生印好了一份空白的月历表.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计划填写本月份每一天的内容。比尔的妈妈告诉我,这项作业特别受家长的欢迎,因为,它不仅使孩子养成了做计划的习惯,而且还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家庭和社会,包括爸爸妈妈的生日、民族的传统节庆、国家的重要纪念日,都通过这样一个作业得到了了解,效果很好。
    还有一些是分不清学科的作业,譬如,找出你存在的两个问题,比较两幅画并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而且要求找到的不同越多越好,写出男女之别,等等。但是,要完成这些作业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必须不断探究,反复思考,甚至还要约请同伴共同讨论,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美国孩子的作业并不像我们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既轻松又愉快,其实,要完成这些作业,他们常常要付出很多,有时也很辛苦,甚至做作业到深夜的时候也时有发生。但是,他们的作业常常是有趣的,值得付出的,一旦得出结果,也常常令孩子和家长感到欣慰。所以,有人说,美国孩子的作业多而不累,作业任务重而没有负担,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责任编辑李  帆)  —— 摘自《人民教育》第11期